找到相关内容71篇,用时25毫秒. ·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
  • 五十三参与人间佛教

    ;五支,其目的都是为了增强禅定的修持,并且克服个人的恐惧感。   综合言之,《华严经》所陈述的苦行观,本质上是佛教禅修生活的一部分,它是以身心净化为目的,不是以自我虐待为能事。   (六)佛种无尽...五十三参与人间佛教(上)   游祥洲   一、前言   《华严经》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的历程与内涵,对于“人间佛教”理念的深广化,确可提供极佳的指标作用。   五十三参所...

    游祥洲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320344260.html
  • 当代台湾如来藏思想的诤议与回应──印顺之后的如来藏学诤议之评议(2)

    的“跨学门伸展”和他所批评的“科技整合的研究方法”的界线在哪里呢?我们在此看不到蔡氏对于这里的区别的判准有任何说明,他认可“佛教与生态”、“佛教生死学”、“佛教禅修的心理学”和“佛教伦理学”和“佛教的...类似的论点不断出现于蔡氏的论文之中,但是往往多了一些情感色彩和接近谩骂的行文方式(如上文的举例)。相对于蔡氏的见解,我阐述下下各点:  (1)论蔡耀明所谓的佛学研究的内部和外部:佛教研究和佛学研究是...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334444488.html
  • 一行禅师著:观照的奇迹 (1)

    文字背后,却有著禅师深厚的佛教禅修基础和对佛教义理深刻的体会。  首先,禅师引导我们如何去修习正念,也就是面对我们自己内在各种不同的想法、情感和感受。如何让这些纷乱的声音和谐共处,而不是在内心制造一个...你是一个清醒的人还是梦中人,其差别就在于日常生活中是否时时保有觉性。  禅修的要领就是培养念念分明,在每一个当下提起觉性。唐朝大珠慧海和尚在当学僧时,经常自言自语:「主人公,你在吗?在,在!」不知者...

    一行禅师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74547602.html
  • 抵达存有之加行功夫—观呼吸

    禅修观呼吸的我,如何能够有所理解并知道修练观呼吸的法门能令我较贴近生死之底蕴--存有呢?”为出发点,一窥观呼吸的法门如何较贴近生死与存有。  一、前言  这些年来,由于笔者自身参与过多次的南传佛教禅修...知识论结合起来,以便令人对呼吸禅修有益于生死大事之理路有一番理解呢?是以,笔者想从最贴近生死底蕴的存有层面著手研究,了解一下佛教呼吸法能否理出一条可抵达存有的概念。换言之,本文的出发点即是:“作为一位...

    释道兴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283651826.html
  • 从《杂阿含》第1013经经群看‘善终辅导’

    不悔。  佛陀这种源自个人觉悟而产生的多元化教学,愈来愈受到咨商辅导与心理治疗学者的重视。在爱丁堡从事咨商服务及教学的英籍牧师David Lyall,相当肯定佛教禅修中的自我觉察,对于帮助心理障碍人士...首先简单介绍佛教典籍的差异现象,进而探讨《杂阿含经》中辅导临终者的态度及方法。本文旨在末期病人的善终辅导,而未设限末期病人是罹患癌症、爱滋病或其他绝症。  二、近代研究成果述要  1982年,台北...

    释天真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283751828.html
  • 杰仁波切著:杰仁波切读圣经——用善意打开沟通的大门(5)

    书的一开始,杰仁波切于他的评论当中,将这种佛教禅修法门的两个层面,分别称之为分析性的禅修(观)与专注性的禅修(止)。后者着重于把自己的心与某种对境(客体)相融,前者则是要去深究对境这内在本性。对于一位...做为成就证悟的方法之一,第三即为运用丰富的心理象征,来做为禅修专注的主要对境。  “宁玛派”的字面意义为“旧译派”,是藏传佛教中最早形成的派别,这个传承的源流可以追溯到印度的莲花生大士与寂护大师,他们...

    杰仁波切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6141659398.html
  • 从现象还原法试探“五重唯识观”的哲学意涵(上)

    近于“止”一类[21]。佛教禅观明确警诫片段的禅修感受不具提出任何存有论真理宣称的廉价权威资格,尤其批评借“神秘”经验的感受逃避日常的伦理抉择[22]。故此现代学人透过把禅观等同神秘主义来指控禅修无关...不相容。  第二节 佛教禅观史脉络中的“五重唯识观”  (一)佛教禅观的渊源:小乘与大乘  无可否认,不论在印度哲学或佛教,对禅修的角色确存在着广泛的两极化争议,强调直观主义的一方认为密契体验不单是...

    刘宇光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2363665974.html
  • 试论中国近代唯识学思潮的源流

    宗师”,仍因无新意而遭讥。  (六)为谋衣食,而行为失检。  (七)对戒律无知,而忽视戒律。  (八)徒弟凌辱师友。  (九)牵涉宫廷之是非。[3]  如是种种,其弊端表现在佛教禅修之学风上,即是轻经...试论中国近代唯识学思潮的源流  摘要:佛教法相唯识之学,由唐初玄奘法师负笈印度,归而兴斯学于汉土,然因其义理邃密,名相烦琐,难与中国固有思想相融合,四传而微。宋元二代,涉及者鲜。至晚明禅门衰微,有真...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093567851.html
  • 中国佛教理论思想发展史纲

    无为”。此外,以佛教禅修为特点的禅数学也主张修安般定或数息观,所以佛教也被理解成“息意去欲”四个字,我们的祖先就说过:“沙门者,汉言息也。盖息意去欲,而...,同时还为以后隋唐时期出现的心性论打下了基础。   北朝佛教重视实践的结果,是给中国佛教史和中国艺术史上留下了敦煌石窟、云冈石窟、龙门石窟等一大批东方艺术瑰宝。禅修也成为北朝佛教的一个最主要的内容...

    黄夏年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1083971301.html
  • 佛法与生活——素全法师访谈实录

    反对这个,有一条就反对这个,而且关于神通,现在很多的人,不管是信仰者还是不信仰者,那么非常非常追求这个神通,实际上神通是佛教禅修过程中,自然的一个现象,并不是佛教追求的一个目标。所以佛教虽然在传播的过程...简介:我是明晨,今天华人佛教人生智慧访谈节目,请到的是四川省佛教协会副会长、什邡罗汉寺的主持素全法师,素全法师您好。主持人:关于佛法与生活有很多网友也提出了自己的一些困惑,希望两位老师借这个机会给...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4390471448.html